草木亭
第一章 欢声笑语 草亭闲聊
小城的桃源,如同一颗无暇的碧玉镶嵌在绿水青山之中,因为四面环山又远离大城市,就没有现代工厂企业,人们对于外面世界变化发展的敏感度不高,依然过着小城悠闲自得的千年农耕生活习惯传统。
一大早,雨秋就揣着一本书,跑到桃源山去早读。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人生发展道路。桃源山在桃源城不算高山,因为它处在桃源城中学旁边,是老师和学生们最喜欢爬的一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桃源山在桃源城人们心中自来就是一座能散发出淡淡书香的读书人圣山也被誉为桃源智慧山。
处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雨秋每天都会去桃源山朗读课文。站在桃源山顶,可以把桃源城一览无余。桃源城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城里的街道呈细条状蜿蜒匍匐在环山脚下。
东方晨光耀出,山中荡起云雾,这时桃源山宛如仙境,置若其间书声朗朗,心旷神怡就连盘居在离恨天兜率宫里的太上老君也投来羡慕的眼神了。
要是下雨了,雨秋就会躲入桃源山半山腰的庙堂前长凳上眺望桃源城,自然又是一番美景。
雨秋出生在中医世家,哥哥风梦从父亲手里接管了家里的中医事业。父亲宗厚依然在帮着家中打理中草药的活儿。家中就雨秋算是读书比较通的孩子,宗家过去还没有一个人从桃源高中毕业的。母亲云朵和父亲宗厚希望雨秋能考上省城中医药大学,成为真正有权威系统知识的中医世家,摘掉宗家世世代代“土郎中”的帽子。
虽然宗家是世代相传的中医,但也不算什么名医,只是祖宗们一代代都在做中医谋生手段。不过,这不妨碍父老乡亲们对宗家中医的信任,虽然宗家的中医也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但宗家人个个都很诚实友善,会跟来看病的父老乡亲讲很多中医知识和中草药配用,从不浮夸,这让乡亲们很喜欢到宗家找药吃。
即使在家里,宗厚和云朵也经常会弄一些中草药膳材给家里人去去湿气。在中医文化里“湿”是万病之源,而中草药有一部分具备膳食价值,这是和西药最根本的区别。是药三分毒,当然这需要懂中药膳食的人才可以做,否则,乱吃会中毒。
桃源城虽处在沿海发达省份,但崇山峻岭层层环绕,使得桃源城非常自然地成为本省的贫困县。
在宗家门前有一座草木亭,两边摆着榫卯锁得结实木板做的长凳。雨秋小时候经常在草木亭长凳上跟同龄伙伴玩耍。不过,现在雨秋很少在草木亭上坐了,他更喜欢登上桃源山之巅去享受一览众山小的万水千山风光。
现在草木亭上坐着都是一些生病的人特别是老人,有身患癌症的、糖尿病、慢性中耳炎、糜烂性鼻炎、肺病等。他们每天都会在吃过早饭后从家里出来,到草木亭上聊话。当然,也会走到雨秋家让宗厚给量一量血压。个别癌痛难忍就会请风梦配一些止痛药。
雨秋家有个独特的药丸,宗家人称之为“草香丸”,对于癌痛有比较好的止疼效果。关于草香丸的止痛效果并没有什么科学数据,因为这是宗家祖先流传下来的丸子,也可以称为是宗家的“传家宝”。现在,制作止痛药丸的活,基本上都是风梦夫妻两人在忙。这些药丸子,全部都是中草药配制而成的,所以价格都不贵,深受乡亲们欢迎。
雨秋每天上学都要经过门前的草木亭,聊天的人很热闹,有个张大婶是肠癌晚期,医院里的医生说无药可救,她就回来了。桃源人都知道癌症是个无底洞,就是砸锅卖铁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去治疗,最后还是人财两空,落得全家苦不堪言,举家贫困。因此,桃源人都把患癌视作天意。既然,老天爷要把命收走,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人终究都是要走的。只要癌痛了,张大婶就跟风梦买一颗草香丸嚼着吃,这点钱家里的人还是花得起的。这癌症也是奇怪,只要不疼了,看去跟正常人也是差不多的。因为宗家有物美价廉的草香丸,每天张大婶都会在草木亭里来聊些生活故事。他们没有埋怨命运,反正祖先也是这样一代代走过来的,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张大婶总是笑笑说:“人生世代,就跟地里的韭菜一样,熟了一批割走一批。”
和张大婶聊话最多的是差不多有五十岁样子的宋大叔,他的年纪比张大婶年轻许多。农家人,身上长个脓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用宗厚的话说就是身上毒火旺盛,抓些祛火的中草药吃一吃就可以了,这个办法通常也是比较灵的。不过,宋大叔大腿上长了包,吃了很多祛火中草药也不见效。后来,宋大叔去医院看了,医生说只要割掉就可以了。
毕竟,宋大叔是家里顶梁柱,一家人还要靠他劳动养家,询问后,这种普通手术费用也不是很贵,家里的经济还是负担得起的,于是就去医院把肿包割了。
原本以为花些钱去医院割了就一了百了,可是没有多久又长了出来了。宋大叔又去医院问医生,这时,医生也有些惊讶,就把宋大叔肿包割了一点,寄到省城大医院去做病理分析。
结果显示是恶性肿瘤,而且已经完全扩散,来不及了。这让宋家人的天都塌了。宋家孩子五六个,最大的还没有成家。一家人还不敢跟宋大叔说真话,但宋大叔从家人和医生遮遮掩掩的言行中,猜到了结果。他把孩子叫到身边说道:“你们以后都要靠自己努力,老天爷要收我走,也是天意,没有什么的。”这样,宋大叔就离开了医院,每天都到草木亭里和街坊病友聊话,甚至聊一些风流话来开心。痛了就吃宗家的草香丸。
在雨秋的记忆里,这些草木亭上的病人,鲜有怨天尤人的,他们每天都在聊着自己想说的话,若是哪位几天没有出现在草木亭里,那么就预示那人走了,随后就有白事的锣鼓敲打声。
雨秋的奶奶有老年咳嗽顽疾,宗厚也催她去医院看医生,不过每次雨秋奶奶都说:“我都这般老骨头了,过一天算一天。”
不过,今年雨秋奶奶咳嗽比往年更加严重,胸闷气短时有发生,宗厚把她送去医院检查一下,报告说肺癌晚期。
宗厚问医生有没有办法可治,那医生道:“老宗,你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医生,这个还要问吗?不仅我们桃源城的医生没有能力治,就是省城大医院的医生也是一样无能为力。不信,你就是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砸进去,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能把话说得这么直截了当,虽然听起来有些难受,实际上却是真医生。既然这么说,宗厚就回家和风梦一起从家中满屋子堆草,满鼻子药香的古中医书里寻找能不能让晚期癌症病人延长寿命,疼痛更加短和轻的药方,当然这种理想药方不管有没有存在,也是不容易发现的。
雨秋奶奶疼痛了,依然吃着自家的草香丸,没什么事时她就佝偻着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地挪到门口的草木亭里跟邻里病友们,聊话散心。她最喜欢聊自己家都是中医,特别是雨秋书读得很好,准备考省城里的中医药大学,将来做真正的医生。
正因为奶奶在草木亭里闲聊,雨秋也会在经过草木亭时,给大家讲一些故事传说比如“八仙过海”,众人听得入神,在清新的风雨中,早把病痛给忘了,他们真希望世上有神仙存在,能把要人命的癌魔给通通消灭掉。甚至草木亭里的人,望见雨秋来了,身上的病就不痛了。
不过,雨秋奶奶没有等到雨秋读中医药大学就走了。她走得很安详,虽然宗厚和风梦也没有找到比草香丸更好的止痛药方,雨秋奶奶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出一丝痛苦叫喊。
不久后,张大婶、宋大叔等也陆续走了。有走的人,也有新补进来的人,草木亭里依然是操着桃源话的热闹闲聊声。无论是什么时候,草木亭里都没有人在咒天骂地,里头的人更愿意把力气用在聊着自己的过去得意往事甚至是死后已经把家里子孙的生活安排了家事,语气很平和,他们在草木亭里享受着当下可以拥有不多的生命时光。
雨秋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省城中医药大学。这是宗氏家族,第一位出现的大学生。一家人都非常高兴,宗厚希望雨秋将来能把宗家的中医事业发展壮大起来。
在省城读书,雨秋才知道外面世界原来那么大,现代大城市流光溢彩,如同花花世界而省城里的大医院非常多,大城市里的癌症晚期病人都是在大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余光,这跟桃源草木亭上癌症病人完全不同,唯一跟桃源相同的就是省城的癌症晚期病人,也逃不出癌魔的夺命爪子。
当然,宗厚让雨秋读医科大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容易找工作,这是最现实的。喜欢医学是对的,能更容易找工作也是对的。
在省城中医药大学里,雨秋非常认真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将来工作,一方面也是想自己研究出更好服务于病人的药方。
不过在读大二时,学院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宿舍里不少同学都选了外科专业,大家发现外科专业更容易找工作,相比之下,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山区小城,中医专业找工作难得多。也有个别选择了相当前沿的免疫学专业,他们打出的响亮口号是让外科医生都下岗。不过在同学们的眼里,免疫学还是一个概念学,离现实相当遥远,更别说赶掉现在最抢手的外科专业。
都已经是大学生了。雨秋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现实要统一协调,太过理想主义是不接地气的。雨秋打电话和父亲宗厚以及哥哥风梦讨论了一下是否换成外科专业。
经过一番讨论后,家人都赞成雨秋换到外科专业,毕竟那样更容易找工作。当然,外科医生也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事业。
雨秋牢记宗厚叮嘱:学习要趁年轻。三十岁之前没有把专业学好,三十岁以后基本上是看不到希望的。
外科专业是个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自雨秋换到外科专业后,就常常在临床实验室里拿手术刀解剖尸体。
由于勤奋好学,待人诚恳,学院在大四后就把雨秋送到首都最顶级的外科医院继续深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雨秋练就一身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外科技术。还在深造就早有一堆大城市里一流的公立医院来邀他来单位工作。最后,雨秋还是选择在自己的小城里当外科医生。
因为家乡小城比外面大城市更缺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而且家乡的味道是外面难寻觅的。
回来后,雨秋得到桃源城政府和医院领导夹道欢迎。
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付出,终于得来了丰厚的报答。
不过,雨秋不是骄傲自大的人,他在首都医院深造时,确实明显感到外科专业被新兴崛起的免疫专业大有边缘化的可能。
当然,当下外科专业医生还是非常抢手的。在外科手术阅历积累丰富的过程中,雨秋常常会想起在大城市里做过很多晚期癌症病人的经历。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晚期乳腺癌中年妇女,胸前被掏空了,插着管,在医院病床上,拖了几个月后,依然走了。每当想起那些晚期癌症病人在经历了痛苦的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后,浑身上下残破不堪,还是抗不住地在医院走了,那一幕幕,雨秋甚至不堪回首。
在雨秋看来,有些手术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外科技术价值,那些早期的癌症病人,很多都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但晚期病人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在桃源的草木亭上开开心心的闲聊度过最后余生,至少那样的生命是有尊严的。
在大城市学习的工作经历,也让雨秋懂得考虑人生。城市有钱人,对于生命看得重,这本无可厚非,但钱也有办不到的事。雨秋就遇到过,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老板,特别特别多钱,因为肝癌晚期就来到首都医院,让最好的医生团队给他治病,经过了化疗、放疗、手术等一系列最好的救助手段后,他回去了。不过,主治医生还是直接告诉他,病情只是暂时稳定,治好的希望非常渺茫。
那老板回去后,吃用都是最好最贵的药。大约两个月后,癌瘤再次疯狂复发,他又来医院求医生救救他的命,院里的医生都说已经尽力了,可老板家人根本不死心。他们不相信如今这么发达的世界,还有拿钱治不好的病!
于是不惜代价辗转各国,回来后已经是骨瘦嶙峋,奄奄一息了。家人还不死心,求医院给他们灵丹妙药,无论多少钱都用得起。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大医院医生说有办法。后来,他们又高价去请了国外最前沿的免疫疗法的医疗团队,而这种免疫疗法国内也有但全部都是在实验室里的产品。这种被誉为可以颠覆传统医疗革命性生物科技,全世界都处在实验中。可是,那老板家人一定要用当今唯一可以摸得着消灭癌症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免疫疗法,即使是实验室中的产品也要用,只有一家国外商业医疗集团派来了技术专家给那老板用了还不成熟的免疫细胞疗法。
遗憾的是,那老板家人折腾了三个月后,还是没有能力把那老板的命救回来。
或者说,在那老板生命倒计时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那些折腾根本就不是他自己想要的,而是家人过度奢望强带来的。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不是到了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疗团队就万事大吉。医生也是人而不是神,在雨秋眼里,病人的家属大可不必跪求医生,也不用去送红包之类的,能给病人最好的医治本身就是从医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医生们实力的展现。可是人家尽力了也应该满足了。
一种新兴技术的诞生到成熟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沉淀。从现代医学证实癌症是人体基因突变造成的,理论上基因编辑技术是可以消灭癌症的。虽然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横空出世,给人类基因工程带来革命性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离现实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跟万户飞天那样,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就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人们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直到现在离万户死去几百年的今天,世界航天技术才成熟发展壮大起来。现在航天器接口误差都是精确在毫米之内,这也是安全的前提。但是利用推力航天的原理是一样的,这跟几百年前万户想法没有丝毫变化。这也是万户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原因。
把命运捆绑在一种还在实验室里的新兴技术之上,是很不理智的。这不是在相信科学而是盲目迷信科学了。盲从科学与迷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会带来悲惨的结局,也会给新兴技术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时代,“神药”是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一种疾病有没有特效药,正规的专业医生,是不可能不知道的,除非这个医生在动歪脑筋。
在雨秋看来,医学的进步发展是要遵守严格的科学数据基础之上的,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室数据加临床试验数据成功后才能真正上市应用或者附条件上市。只要有一步失败就不能使用。
任何技术都有它的效力边界,不管这个技术多少成熟,超出这个边界,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省城中医药大学读大一时,雨秋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四大中医经典里,也知道中医消灭癌症的理论在几千年前就很成熟了。癌症属于中医“癥瘕”、“积聚”的范畴,由于环境的恶化,有毒物质对饮食的污染导致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络息成积是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脾肾元气亏虚,外界邪气乘虚而入,瘀毒停留在脏腑的阴络,导致络脉不通,气血运行障碍,久而久之,机体的正常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癌毒趁虚生长,与痰饮、瘀血等胶结在一起,进一步加重络脉的阻塞,日久形成了积块,这种积块迅速的生长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积块生长在肝脏就会形成肝癌,生长在肺部就会形成肺癌,生长在脑部可以成为脑瘤。也就是说肿瘤是由气、血、痰、毒相互交结而成的有形肿块。
反过来说中医消肿块基本上分三个步骤:第一步,3个月,打基础,主要是解郁、排毒、祛痰、软化、活血,重在排毒;第二步,3个月,解郁、排毒、软化、活血,重在软化;第三步,即第7个月开始,解郁、排毒、软化、活血、消瘤。
理论是理论,真正要在实践操作中用好却非常不容易。虽然中医消灭癌症理论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直到今天也没有更好的实际办法达到消灭癌症目标。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才是常青。
当然,现代西医科技飞速发展,使得中医人才更加缺少,而人才是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源泉。无论西医还是中医,人才是进步发展的根本因素。如果万户之后,没有一代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就没有今天发达的航天科技。
由于大量顶级人才和资本涌入,基因编辑的免疫疗法正在迅速崛起,但离现实应用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不排除将来外科技术会成为冷门医生,但目前外科医生还是所有医院最热门的部门。
雨秋在桃源城中心医院里,是骨干医生。这里更多的骨折手术病人,这跟山区人上山下田劳动生活现状息息相关。
作家的其他作品
同类推荐
版权信息
上架时间:2021-05-17
版权:起点中文网
本书由起点中文网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